close

轉貼一封朋友轉寄的信~

==================================================

最流行的維骨力一樣,吃太多其實因為軟骨增生過多,進而形成骨刺, 所以維他命的相關藥品或食品,其實不能吃太多 , 天然的最好

芬蘭政府耗資4300萬美金所做的一個實驗,是全世界最大的維他命實驗,用了29000人,高達5-8年之時間,找集了20000多人(吸煙的人),讓他們每天吃維他命A與維他命E另一組(控制組)則沒吃。過了5年,8年,發現每天吃維他命A與維他命E的這些人得到癌症、死於癌症的比率高出18%。 更重要的,他們發現現有吃維他命E的這些人得到心臟病、死於心臟病的比率比控制組高出50%。

這樣的一個報告出來以後,科學家們的臉不知要往哪擺!因為我們一直以為從小型實驗室的研究,不是發現維他命E能防止我們的血管硬化?應可以防止心臟病,為何在此一個大的實驗,且是政府做的實驗,會給我們一個完全相反的效果!

此時美國的食品藥物管理署(FDA)就出來做解釋,Dr. Victor Herbert 他說:

『當一個維他命含在一個橘子裡時,我們稱它為一個抗氧化劑(antioxidant),可以防止心臟病,防止癌症,對我們的身體是有好處的,但是當此維他命C離開這個橘子以後,這個維他命C它就稱為 prooxidant,也就會製造上億以上的自由基,此會造成心臟病、癌症,對我們的身體是有害的』。所以,維他命本身有此兩種型態。橘子是神造的,維他命C是人造的。人造的比不上神造的

身為一個科學家,是絕對無法走進實驗是創造出一個橘子,一粒蕃茄的。

在一個橘子,一個蕃茄裡面,含有很多種的營養素,如今,我們連這一萬多種營養素,是那些營養素都不清楚,我們哪來的智慧與權利來告訴社會大眾,其中最重要的營養素是維他命呢?我們還沒有這樣一個智慧與權利。

一個完整的食物才是真正的營養。

我們人常常有一個比較不好的習慣,那就是任何我們聽不懂得名字,就會認為它比較好,台灣沒有的東西我們也會覺得它比較好一點。

如廣告上新的化學名稱就會認為它比較好一點,例如蛋白質、安基酸、酵素、抗氧化劑,此一系列各種各類的化學名稱,我們沒聽過的就認為它比較好,但對於我來說,我不認為它們不好,而是我比較關心我們是如何把這些維他命C從一個橘子裡拿出來?

讓我來問你一個問題:

你要喝有咖啡因的咖啡還是沒有咖啡因的咖啡?

 注意聽喔!不要喝有咖啡因的咖啡。因有咖啡因的咖啡會刺激中央神經系統的,心跳速度加快,還有會增加皺紋。

但更不要喝沒有咖啡因的咖啡。因為把咖啡因拿出來要用一種化學藥品,此化學藥品已被證明為致癌的化學藥品,所以今日美國的衛生局已禁用,現在是用第二種的化學藥品。所以並不是咖啡因有多麼不好,而是如何把它拿出來的問題。

今天美國的衛生局向國會提出一個專案,希望美國國會把維他命和礦物質的東西列為藥品,讓所有的人無法在市面上自由的購買到。

因為他們發現維他命帶來很多的副作用所以美國衛生現在印出很多的小冊子上面寫著:

美國每年有30000多個兒童在母親認為維他命沒有副作用而大量給小孩吃,結果導致中毒現象。

今天維他命的使用量是依大人的量而定,而非依小孩來定,所以小孩來吃是過量的。

另外,當我們體內有過多的維他命C時,血液的鐵質會上升,很容易得到心臟病和癌症。

同時我們也發現過多的維他命E會造成關節炎。過多的維他命D會造成肝的受損。

過多的維他命B12會造成中央神經系統的損壞。

轉寄只為好東西與好朋友分享,
每一封信,都帶著我對您的祝福

評論

    當讀者看到這篇報導後,是否覺得很眼熟呢,我ㄧ直就在罵維他命的壞處,尤其是會餵食癌症的部份,可是有多少人願意相信呢?其一開始就談到有關維骨力的藥物 時,這種藥除了會讓骨刺增生之外,我還可以跟讀者說許多長期服用它的病人,許多都已經得到多發性骨髓瘤,這種藥跟鈣片一樣,不但不能補骨,反而會讓骨質增 生,餵食骨髓瘤的癌細胞,也就是說本來沒病的人,吃了它之後,就會有機會得到多發性骨髓瘤,其他的各種維他命當然是只能給你的敵人吃的,自己絕對不要吃, 吃多了就會得到癌症而更短命,世間最差的研究就是關於維他命的研究,現在台灣政府居然還要將低劑量的維他命當成食品來賣,也就是說人人都隨時隨地可以買到,明明就不是食品,卻要當成食品來賣,這是倒行逆施的昏庸政策,如果這種害人民生病的政策不改變,台灣百姓必將更短命,不單是肝癌世界排名第一,是所有的癌症都將世界排名第一了。

    我早就說過,天下最好的營養劑就是正常的食物,大家多吃世界各國的各種菜與水果就好了。

漢唐中醫 倪海廈謹記於2010年04月17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ai@Chicago 的頭像
    Kai@Chicago

    Kai@Chicago

    Kai@Chica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