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這篇文章,對於我們夫妻兩,一向來就秉持著不要為了孩子,而改變夫妻作息或是活動,這樣的育兒方式,鬆了一口氣。
這世界上,還是有些國度是認同這樣作法的!
聽說很多台灣阿罵會規定子女在孫兒女滿三個月以前,不得帶出門?
當時我聽到,著實嚇了一跳。
美國這裡一兩周大的嬰兒就帶出門,參加各式大人或寶寶活動的,比比皆是!
那天我在Gymboree健寶園,還碰上一個只有兩周大的小嬰兒來上課呢!
與其說是上課,其實應該說是來玩。
小虎從六周大開始上這個課,很多人不以為然。
幹麻讓孩子這麼小開始上課?
但我卻不覺得這對他們來說是"上課"。
我覺得這種課程是一種讓孩子與同齡寶寶一同"玩樂"的方式~
啊好像有點離題了......
話說回來,從五六周大起,愛好外食的我們,並沒有因為小虎的誕生而改變。
除了真的很高級,有規定不得帶寶寶的event或是餐廳,我們才會請保母之外,向來都是帶著小虎一起上餐廳。(那時會這麼作,主要考量是:請保母成本好高!按照我們這麼常外食的習性,要是連每周去中國城、越南城吃碗$5熱湯麵也要花$60請個保母,我這節儉的個性肯定捨不得,最後怕會變成"只好減少外食"次數! 所以一開始夫妻倆就決定好: 一起帶著走!)
所以,六個月大時,已經可以自己坐直的小虎,早就很習慣在餐廳與長輩同桌吃飯,一塊兒吃桌上的菜餚。
朋友問我,怎麼才幾個月大的嬰兒,竟然可以乖乖在餐廳裡,坐著吃上一頓飯?
我會說,那是習慣問題。
我們也沒有讓小虎一定要七點鐘上床,他都是follow大人的作息,根據當天活動稍作調整。雖然九點十點十一點才上床,但也都能連續睡上個十二小時。(頂多就是睡覺時間整個往後移,快中午才起床,這剛好適合我這愛睡懶覺的媽媽的作息~ 上午時間通常就成了我的個人時間~)
不這麼作,小虎可能一周只能在周末白天見上爸爸兩次面? 其他時間都剛好錯開了?
也正是因為這樣,一直以來都讓小虎儘量follow大人,「生活以大人為中心」、「大人做什麼,小孩就做什麼」。 並沒有大人要配合小孩,大人要放棄自己活動這件事。
所以後來小虎六至九個月大時,三次長途旅行,DC行、台灣行、與歐洲行,每次為期兩周的旅行,也才能這麼順順利利!
只要是出外旅遊,為了跑景點,每天肯定早出晚歸,九點出門,半夜十一二點回飯店,幾乎是天天的事!
朋友說: 挖,你兒子竟可以在推車裡睡得這麼好? 好羨慕唷!
我會說,那是習慣問題。
不管在哪,小虎只要累了,哭個幾分鐘,就會立刻倒頭睡著!
小虎六個月大公婆來芝加哥玩一個月,小虎七個月大回台灣住我弟家兩周,還有這次小虎九個月大我小學同學住我家一周......
相處多日的公婆、弟弟弟妹、小學同學大家竟然都有相同反應,天天看了小虎,都直搖頭說: 怎麼會有這麼好帶的小孩??? 你太好命了吧? 怎麼上天連孩子都挑了個最好帶的送給妳? 不煩吃、不煩睡的~
我會說,小虎並不好帶!!! 他可以自己在推車裡熟睡,上餐館一塊吃飯,甚麼食物都愛嘗試,還可以一個人坐汽車後座,這些都是"習慣"問題。
有的父母開車出門,總是讓媽媽坐在後座,照顧小孩,怕小孩哭鬧~
我家小虎從出生起就是一個人坐後面。
沒辦法,爸爸經常不在家。我幾乎天天都得一個人開車帶小虎出門,不訓練他習慣這樣的獨立方式,我們母子倆都會失去很多出門玩的樂趣!
所以即便是我們夫妻倆同遊,也堅持一定要小虎一個人坐後面。
沒有甚麼行與不行的問題,
作久了,就習慣了~
下面這篇文章為轉載文,敘述作者去瑞士玩,觀察東西方不同教養方式,有感而發的心得~
=================
前一陣子,去瑞士玩了兩個星期,頭幾天,總覺得有哪裡不太對勁,但想也想不出來就竟是哪裡不對。
後來終於發現瑞士跟台灣最大的不同:就是瑞士的小孩完全不尖叫…。
在 台灣,到處都可以聽到小孩的尖叫聲,鄰居的小孩、大賣場裡的小孩、百貨公司裡的小孩、路上的小孩、捷運裡的小孩,無處不尖叫。我非常怕吵,聽見小孩的尖叫 聲,真的讓我神經都快斷掉。但常常看到旁邊疲倦不堪的父母,我也不忍心在內心苛責:「究竟是怎麼教小孩的…」只能默默的想:「小孩可能就是天生會尖叫的動 物吧!…」但這個想法,在瑞士完全被打破。
瑞士小孩不但不尖叫,個個還乖得很。無論是小到還躺在嬰兒車裡的嬰兒,一直到國小年紀的小孩,各個乖巧有禮,即使亂跑也不會脫離父母的視線。瑞士的父母看起來都一派輕鬆,養個小孩,似乎比養狗還簡單。
後來在瑞士各地旅遊,我特別觀察瑞士父母究竟有什麼秘方,每天可以把自己打理的光鮮亮麗(台灣的父母看起來都無力打理自己還兼精神萎靡),小孩又不吵不鬧,規矩守禮。而且,也很少在路上看到保母,多是父母自己帶著小孩。我只能說,這實在是太神奇了。
後來我發現,瑞士人對於小孩的教養方式很簡單,就是「生活以大人為中心」、「大人做什麼,小孩就做什麼」。
跟台灣人完全相反,台灣大人的生活只剩圍著小孩團團轉,婚前的活動,幾乎全部放棄。
但瑞士人可不是這樣做的,大人的活動不會因為小孩停止。而且,絕對不是開玩笑。
由於瑞士盛行健行爬山,我在火車上看到一對父母背著登山重裝備,帶著四個小孩,最小的大概三歲,大的不超過十歲。
這在台灣,根本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台灣父母不可能帶三歲的小孩登山健行的)
然後在維威(就是EVIAN礦泉水的來源地附近),我看到更扯的事。大人都在玩帆船,小孩在幹嘛呢?(看來都只有十歲上下)也在玩帆船啊,不過換成小型的帆船而已(旁邊有救生員)。
瑞士的大人要做什麼事,小孩就得去幹嘛。大人在山路上騎越野腳踏車,對不起,只要是脫離嬰兒車的小孩,照樣得騎。在瑞士,沒有大人要配合小孩,大人放棄自己活動這件事。
甚至夫妻用餐也是,要是台灣,夫妻雙方在餐桌上一定只關心小孩,小孩變成大人唯一的焦點。
但在瑞士,可沒這回事。我在蘇黎士看到一對夫婦,兩人帶著兩個小孩,一個能走,一個還躺在嬰兒車裡。夫妻兩人談笑調情(是真的在調情),絕沒小孩說話的份,更不會將餐桌焦點從夫妻互動變成只看小孩吃什麼、小孩有沒有受傷這種無聊事情。
相對的,在比較之下,我覺得台灣的小孩非常神經質跟焦躁。後來想想,我覺得很多台灣的夫妻,在生了小孩之後,放棄婚前自己喜愛的活動,不登山、不到高級餐廳用餐、不騎腳踏車;然後生活只剩小孩,賺錢為了給小孩上補習班,生活內容只剩接送小孩,話題也只有小孩。但這樣的行為卻養成經常尖叫躁動的小孩,以及疲倦不堪的父母。
後來,我想台灣小孩的尖叫是有原因的,他們可能藉由不斷的尖叫,想告訴父母,大人太多的注意力,讓他們喘不過氣吧……
PS.可能有人說台灣高級餐廳不歡迎小孩,當然沒辦法帶小孩上高級餐廳。但請大家想想,如果餐廳沒有經常碰到尖叫的小孩,怎麼會不歡迎小孩呢??
我們能夠教育出有這種氣度與胸襟的小孩嗎?
原文出處:http://www.wretch.cc/blog/gillianshih/9090723
================================
後記:
因為有朋友留言討論這篇文章,所以又補了這段後記.......
說真的,我當初看這篇文章,也是對於她那句: "完全不尖叫" 有些不認同! 太過極端了~
哪有可能"完全"沒有會尖叫的小孩? 改成"較少尖叫的小孩"可能比較實在些~
~~~~~~~~~~~~~~
其實哪有寶寶不哭鬧的? 當過媽的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事!
就像每當有朋友稱讚小虎很乖,怎麼都笑笑的不會哭鬧時,我總是回答: 那是妳剛好碰上他心情好,哪有小孩不哭鬧的? 小虎哭起來可是第一名的響亮呢!
我也不會因為怕小虎在外面哭鬧,就不敢帶他參加聚會,怕丟臉甚麼的~
寶寶,哪有不哭鬧的?
書上也說,不要怕孩子哭鬧,因為寶寶在還不會說話之前,那是他唯一的表達方式!
完全不會哭的孩子,父母才該擔憂呢!
小虎有時候睡覺之前也會大哭,作媽媽的我也是要用盡心思去給他嘗試各式睡前儀式,洗澡、唸書、唱歌等等,樣樣都來~
之前我有PO過這篇文章: 【Baby】小虎失聲記 (想訓練寶寶戒夜奶/自行入睡的媽媽們千萬要小心了! 寶寶可以哭多久?)http://lukai09.pixnet.net/blog/post/28419630
還有: 【Baby】也許百歲醫生的"Cry-it-Out"方式並不適合個性倔強的孩子~ http://lukai09.pixnet.net/blog/post/28399120
兩篇文章都談及,教養小孩,應當因材施教,適合別人的,不一定適合我的孩子~
妳提到:"對這樣的小孩,我們不是要一味去限制他的行為,而是妳該走入他的世界,去了解他為甚麼會有這樣的反應。" 沒錯! 對於特殊需求的孩子,我們當然要給予不同的教育方式,付出更多的愛心與耐心去了解他引導他!
~~~~~~~~~~~
但我個人覺得,撇開那句太過極端的"完全不尖叫"這句話之外,這篇文章最主要的中心思想是: 父母儘可能的在照顧寶寶、滿足寶寶需求的情況下,不放棄自己原本的生活樂趣與情趣!
畢竟,孩子陪我們的十幾年裡,是我們人生中數一數二的精華時光! 我不想將來老了,淪為跟許多上一輩的父母們一樣,不斷抱怨自己當年為孩子犧牲了多少多少! (孩子並沒有要求父母為他犧牲到一種失去自我的境界!)
"""孩子是來"豐富"我們的生命的,而不是"take over"我們的人生!""" 這是我主要想表達的意念!
身為母親的我,當然是盡最大可能來"豐富彼此的生命"! 當然不可能不帶寶寶去他們想去的地方,陪他們做他們想做的事~
就像我每天都盡可能地幫小虎安排playdate,每周一定會帶他去Gymboree玩!(那是一個任何正常大人"去一次"就會"厭倦"的無聊課程!!! 我卻堅持每周一定帶小虎去一兩次! 因為我看見他上課那股開心的笑容,對學習新技能新事物時,臉上那抹驚奇喜悅的表情!!! 所以,我願意!)
我以前每周還帶小虎去游兩次泳(baby swim class),為的也是: 我以為小寶寶會喜歡游泳~ (很像在羊水裡漂漂的感覺)
這些不都是費盡心思帶寶寶去他們想去的地方,陪他們做他們想做的事。(當然,不會說話的小虎,還不能告訴我他的喜好。作媽媽的我,也只能意測! 但我有盡心盡力!)
說這些並不是要證明我是個多盡心的母親,而是想說: 我們並沒有不尊重寶寶,並沒有不帶寶寶去他們想去的地方,陪他們做他們想做的事,並沒有只顧自己!
我們只是不想因為有了寶寶,就放棄一年出國旅遊幾次的嗜好,以及常常上餐廳的樂趣! 而在帶著孩子一同進行這些大人活動的同時,我發現寶寶也是有enjoy到的! 他喜歡嘗試餐廳裡各種不同的麵包、Pasta,他喜歡觀察不同的朋友跟我們聊天,他喜歡坐在推車裡,看沿途多變的風景! 這些,對寶寶來說,也都是一種生活學習!
這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有一好,沒兩好! 小虎也許有機會多看看不同世界,多品嘗不同佳餚,但卻沒法像其他同齡小孩一樣,過著早上七點起床,晚上七點就寢的規律生活! 就某些方面來說,他是失去了些甚麼。但就另些方面來說,他卻多獲得些甚麼~ 就是這樣,有取有捨,魚與熊掌,沒法兼得的!
~~~~~~~~~~~~
妳說: 不可能完全不改變夫妻的生活!
我完全同意!
我們的生活確實改變了!
以前我才不會那麼有耐心,逼著自己去作不想作的事! 譬如說: 帶寶寶上課! 因為對大人來說,真的超無聊的! (我其實超不想去的!) 但為了寶寶臉上那抹開心的笑容,我再累都要打起精神帶他去!
以前我才不會沒事拼命到處去認識一些有相同年紀寶寶的媽媽們,好讓孩子有玩伴! 現在我天天都期待能幫小虎找到更多的playdate朋友!
以前我才不會一天裡要花很多時間餵小虎、陪小虎玩、照顧小虎生活起居。碰上小虎出門用餐鬧鬧的時候,連飯也沒得安心吃~
這些都是不可逆轉的改變!
但就像樓下媽媽說的: 我想瑞士小孩這篇要說明的是"不要只專注小孩而忽略夫妻或生活或各方面原有的樂趣"!!!
其實,真的就只是這樣的意思~
而我的做法,也只是根據我們家的生活模式、先生的上班狀況、與全職媽媽我的時間彈性等特色,再加上跟小虎慢慢磨合出來的一種模式,並不見得適用於其他的家庭。
而且我很清楚,這種方式,只能用到小虎入學以前! 等以後開始要讓他上學,天天要早起,我肯定得變換另一種模式!
到時候要如何能夠以提供好環境給寶寶的前提下,又能儘量保持夫妻原有的生活品質與步調,我現在還不知道。
路,是人走出來的! 等小虎三歲,我再來傷腦筋吧~ :P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