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張振芬  採訪諮詢/邱南昌 台北馬偕醫院小兒神經科主任

8個月大的萱萱很喜歡到處爬,還會抓起地上的東西就吃,連忙把她抱進學步車內是奶奶的緊急處理方式,但是限制孩子爬,對以後走路的發展並不好,媽媽想趕緊找個方法告訴婆婆。

發展小百科

匐匍前進→學會手腳交互向前→維持身體平衡→順利爬行

6、7個月的寶寶開始會用肚子貼地,像毛毛蟲似地匍匐前進,有的寶寶還會以手肘頂地拖著身體前進。剛開始爬行時,常會倒退爬,或在原地打轉,(小虎現在就是這樣,偶爾能夠前進,但多數是倒退+原地轉)  那是因 為寶寶還未能掌握腦和肌肉的協調性,也還沒有方向感。但慢慢地就學會手腳交互向前,以維持身體平衡,大約9~10個月的寶寶就可以熟練的在家裡四處亂爬 了。

學步車影響大動作發展

許多家長擔心地板髒,怕孩子抓地上的東西吃,於是讓寶寶坐在學步車或遊戲床裡,既安心又可以做些家事,但是這樣對孩子的發展好嗎?

邱南昌醫師指出,有些家長為了方便,將還不會坐的寶寶放在學步車裡,結果寶寶整個身體縮彎成「一坨」在車內,沒有機會運用身體的力量學習坐穩,以及減少孩子學習爬行的機會與訓練,嚴重影響孩子的大動作發展。
此外,有些家長還怕地上髒,調高學步車,讓寶寶的雙腳不沾到髒東西,而孩子則會以踮腳的方式來搆著地板、四處走動,影響腳跟與小腿之間的阿奇里斯肌腱的發 育,造成踮腳走路的姿勢。家長切勿貪圖方便,而讓寶寶坐螃蟹車,只要將地板清潔乾淨,設一個安全的區域,孩子就能安全自在的學習爬,奠定良好的大動作發 展。

爬,奠定走路的基礎

看著萱萱自由自在的在地板上爬,還不時抬起頭來跟媽媽笑,媽媽也跟著心情開朗了起來。雖然初學爬的時候,萱萱的動作很笨拙,手腳僵硬、協調能力也很差,常常小臉啪噠著地,小身子貼倒在地上,但是這些挫折都不會阻擋她爬行的樂趣。

爬行不僅可以加強寶寶頭部、軀幹、腰部、手臂、腿部的力量,奠定以後走路的良好基礎,寶寶的手掌也可因爬行四處探索時,增加觸覺辨別能力,提升精細動作的協調能力,並能增加寶寶的學習能力和成就感。

不要小看幼兒的爬行動作,這可是需要大腦皮質對手和腳上許多肌肉做複雜的協調和控制,這個歷程是漸進式的,由肩膀、手臂到腿和腳,是寶寶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發展里程碑。

跳過爬行階段的孩子

孩子跳過爬行階段,對發展有什麼害處?

美國研究發現,墨西哥因為天氣炎熱、經濟落後,一般家庭沒有適當的地方讓幼兒爬行,當地的小孩大多在吊床上度過幼兒期,導致他們的大動作發展,比美國孩子落後許多。

這些沒有經過爬行階段的孩子,雖然後來還是會走路,但是主掌走路的基礎神經肌肉,沒有經過爬行的磨練,肢體大動作無法純熟,容易造成日後平衡不良、走路不穩或容易摔倒的情形。

給寶寶一個優質的爬行空間

寶寶開始會爬時,提供一個乾淨、安全的空間是非常重要的,爸媽需先檢視家中的環境,才能讓寶寶爬得更安心。

Step1 先蹲下來,用寶寶的角度來檢查家中的環境和家具、裝潢布置,是否乾淨、安全。

Step2 幫電線插座套上安全防護蓋,妥善收拾好雜亂的電線,不要讓幼兒拉扯玩弄。

Step3 徹底檢查地板上、低矮櫃上,是否有可能被寶寶撿食的物品?例如:小釦子、小物件要隨時撿起。藥品、殺蟲劑、清潔劑都要放在寶寶拿不到的高處,並將櫃子上鎖,樓梯口也需設置柵欄,以免發生危險。

爬行遊戲好好玩3 Tips

當寶寶熱衷於爬行時,爸媽可以適時引導,提升練習爬行的興趣。雖然說爬行是幼兒重要的發展階段,但每個幼兒發展的順序和快慢都不相同,大多數的幼兒 先會爬才會站,但也有的寶寶是先學會站,再回過來學爬,寶寶想站,就表示他手臂和膝蓋的力量已經足夠強壯,可以靠自己的四肢扶著東西站起來,爸媽不要因此 而過度擔心。

Tips1 當寶寶還只會坐著或趴著時,可以用他喜歡的玩具吸引他改變姿勢、向前移動身體。

Tips2 當他開始向前爬行時,誘導他向後轉身爬回來。

Tips3 到寬闊的沙灘、或在軟軟草地鋪上墊毯,讓他爬一段遠距離,可訓練他爬行的能力。

轉貼自: http://www.howmama.com.tw/b80/t1817/  轉載自PChome ePaper 電子報

 

動作能力與兒童:
從出生到兒童期是我們往後生活中各種場合(無論是運動、工作、日常生活)的所 有運動的基本養成期。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自“動作”得到的印象,遠比只 是透過“視”、“聽”方面的輔助,來得深入。皮亞傑更提出:人類的發展在“零 到兩歲”的階段,是感覺─動作期。說明了“動作”在人生的最初階段扮演的重要 性。兒童經由身體的運動,接受了大量的感覺(包括了視覺、聽覺、觸覺、本體感 覺....),進而促進身心機能的正常發展。兒童初期的發展,仍以運動機能為 基礎,引發認知情緒的發展,葛賽爾(Gesell A.)稱為「發展的運動主導原則」現 象。過去的人,大多住在鄉間,空間大,活動機會多,也能從實際生活中學得很多 經驗。而近年來,由於社會環境的變遷,使得兒童遊戲活動的環境日漸便差,運動 時間不足、缺少玩伴,而父母過度保護的教養態度,及電視、電玩的泛濫等複雜因 素,限制了兒童遊戲活動種類,影響運動的質與量。這個問題相當值得所有關心兒 童整體發展的人關切。

移位能力的介紹:
(一)何謂「移位能力」──
  即是將身體在空間的一處,移動至另一處的能力。如:爬、走、跑、跳。

(二)移位能力與其他動作能力的關係如何?
  某一項移位能力發展之前,需先有二項能力為基礎:第一項為「姿勢控制能力」, 又分為靜態姿勢控制能力和動態姿勢控制能力。第二項為「轉換姿勢的能力」。而 移位能力,進一步又可發展出另外二項動作能力,分別是「操作性技能」和「韻律 性技能」。

舉例來說,「爬行」這項移位能力發展之前,須有獨自維持「爬」(雙手雙膝的四 點跪姿:)的靜態姿勢數秒至三分鐘的靜態姿勢控制能力;和獨自維持「爬」姿 時,尚能晃動和轉動軀體,而不會失去平衡而跌垮下來的動態姿勢控制能力。另 外,他能由「側坐」的姿勢轉換至「爬」的姿勢,這種轉換姿勢的能力。會獨自「爬行」之後,進一步可發展出邊爬邊用手去推滾小球的操作性技巧能力;和能配合 音樂節奏來爬行的韻律性技能。

(三)一般正常的發展上,有哪些移位能力呢?
1.翻滾:會用翻身的方式,向左右橫向或斜向行進。
2.匍匐:用手臂匍匐,肚子貼地,後退或前進。
3.爬行:用雙手雙膝,肚子離地爬行。
4.扶著走:用雙手扶著傢俱走。
5.牽著走:單手被大人的手,牽著走。
6.行走:可獨立行走。
7.倒退走:可獨自倒退走幾步。
8.上下樓梯:兩腳一階和一腳一階梯,自行上下樓梯。
9.雙腳前跳:會雙腳同時往前跳。
10.跑步:雙腳有瞬間同時離地的跑。
11.單腳前跳:用優勢腳單腳向前跳。
12.向前走直線:一腳的腳趾與另一腳的腳跟相接,向前走一直線。
13.倒退走直線:一腳的腳趾與另一腳的腳跟相接,倒退走一直線。

其他的移位能力,例如──
1.蛇行:用肩膀移動身軀而前進。
2.臀行:坐著的姿勢用臀部(屁股)挪動身軀前進或橫行。
3.熊行:如雙手雙足,四腳爬行
這些動作能力,常可在動作發展較遲緩的嬰幼兒身上發現的移位方式,而對 正常發展的兒童則是一種少有的遊戲活動。另外,還有一些移動能力,是不固定節奏,如:跑步跳,滑步,墊步跑....

(四)移位能力對兒童。有什麼特別的重要性呢?
1.特別能加強兒童的平衡和協調能力。
2.給予兒童,能自由移動自己的身體,獨自地探索環境。,,

爬行的遊戲活動:
(一)爬行在發展上的角色
  一般嬰幼兒在8-10個月之間,開始爬行。而一些未經爬行階段,就跳到走路的嬰幼 兒,有多數專家認為:可能導致某些學習障礙。這項看法雖未被證實,但筆者認 為,應多鼓勵兒童爬行,因為爬行有很多好處:

1.爬行是同時運用四肢,達到四肢協調,學習平衡,最難得的機會。
2.爬行是近端大關節(肩、髖關節)的適當承重訓練的好方法。若嬰幼兒於7-8個月 大時,就被迫用雙腳獨自“站立”的方法,來達到髖關節承重的訓練,則可能下肢 平均分配到的體重載重,超過此時下肢骨骼和關節,所能承受的量,以至下肢骨骼、關節容易變形。
3.爬行是嬰幼兒在還不會“走”之前,最好的整合觸覺、視覺、運動、空間等概念的 學習方法。
4.爬行是嬰幼兒除了翻滾外,能早日自由探索環境的移位方法,並能增加嬰幼兒的自 信心。
有一些家長,可能認為:嬰幼兒在地上爬很髒,或認為孩子到處爬較危險,因而剝 奪他「爬行」帶來的好處,實不足取。故筆者從物理治療的觀點,鼓勵家長與老 師,讓應幼兒多練習爬行,讓學齡前的兒童多做爬行的遊戲活動。

(二)設計爬行遊戲的步驟:
1.首先應先瞭解兒童的一般發展,然後評量該兒童的目前動作能力,已發展到何種程 度,此項「爬行」前的動作基礎是否足夠?即是否已達到「爬行」的最佳學習期?
2.除了能力的評量外,兒童的其他方面:如視覺、聽覺、觸覺、玩玩具的方法,與人 溝通的能力等,均要做瞭解。才更能掌握選擇使用促進「爬行」的技巧。
3.訂定長程、短程的學習目標。
4.擬訂計劃:根據目標及兒童的各項能力,擬定運用的方法及促進的技巧。
5.執行,並隨時觀察兒童的反應。
6.寫下簡單的記錄。
7.與其他相關人員,如家人、老師,及其他專業人員討論。
8.再協調或繼續執行計劃。

(三)引導「爬行」的方法:
  對某些兒童,用口語表達即可溝通。而嬰幼兒,不一定能聽懂我們的口頭指示:
「爬過去」。因此,我們需要使用一些技巧,引起他的「爬行」,如:

1.使用爬行的動作誘發技巧。如:嬰幼兒俯臥床上時,你可以用手壓迫他的腳掌,他 就會有爬行的動作。

2.拿他喜歡的玩具(或彩紙、布、奶嘴、食物等,能引起他的興趣去抓取的欲望), 在他的前面引他爬行。可放在地板上,也可懸掛晃動。

3.他熟悉或喜歡的人,在他的面前引他。如拍手、向他招手或作出要抱他的姿勢,孩 子常常因為想要被抱,而往前爬。

4.認知較好的小孩,可以用示範的,引起他的興趣,也可由其他的小朋友的爬行示 範,引起他的爬行動機。

5.用手勢表達。

6.情境的設計,讓他自然會用爬行的方式過去。如比他的身高還矮的模擬山洞。

總之,依小孩的情況,給予各種不同的引導方式

(四)爬行的遊戲活動有哪些?

1.讓兒童沿一直線爬。

2.讓兒童沿大圓圈的線爬。

3.讓兒童繞著不同的物體爬行。如:椅子、盒子、玩具的米老鼠、其他兒童等標的 物。

4.讓兒童爬過某物體形成似橋的下方。如:繩子、長竿、長椅、桌子、其他大兒童 的身體形成的橋。

5.讓兒童爬鑽過某物體形成的隧道。如:鑽籠、紙板箱、輪胎串。

較大的兒童,尚能玩較難的爬行活動。如:
1.讓兒童同時使用不同側的肢體部位爬行(如右手與左腳同時向前)。

2.讓兒童同時使用相同側的肢體部位爬行(如右手與右腳同時向前)。

3.讓兒童同時使用同側或不同側的肢體部位,向後爬行。

4.讓兒童沿著地板上的8字形或螺旋形爬行。

5.讓兒童做大及小的爬行動作、快或慢的爬行。

6.讓兒童爬攀爬架。

7.讓兒童爬階梯,向上或倒退著向下。

8.讓兒童在沙地上爬行。

9.讓兒童在淺水中爬行。

(五)配合事項:
1.剛學會爬行的嬰幼兒、最好能在墊子上學爬行、而不要在很硬的地板上,以保護他 的雙膝。有些特殊需要的小孩,可給予準備寶寶用的“護膝”。

2.配合兒童的個別需要,尤其是發展有障礙的兒童。

3.活動的時間,最好是兒童在精神愉快的時候。不要在想睡或肚子餓的時候。
4.配合兒童其他發面的發展。例如在活動中可加上語言的學習,如:「爬」的動作指 令,跟他說話:「寶寶,爬啊爬」;或加上歌曲、音樂的配合。

5.遊戲活動中 配合禮儀的學習。如見面時向人問好的表示;活動結束時,給予學習將 物品歸回的機會,並和他人表示「再見」的學習。

6. 在日常生活中的練習。

結語:
  給予兒童移位能力的學習,爬行的遊戲活動,除了能使兒童更有自信外,還能培養 他對周圍環境的視覺、觸覺、空間感的發展、激發他的探索。大量的學習機會,可 以讓他得到他的努力成果(工作成就)──成長。綜合言之,他得到了自信與成長

轉貼自: http://blog.xuite.net/topnet32/stwotp/14278571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ai@Chicago 的頭像
    Kai@Chicago

    Kai@Chicago

    Kai@Chica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