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FB上看到我一個小學好同學的弟弟(Quincy Chen)PO的文章,走過類似人生道路的我(MBA+管顧)覺得挺有感觸的。
不過我在MBA那段日子裡因為母親的一場大病,經歷了人生中最深刻難忍的生離死別,對於這些早在那段日子裡就已反覆思考過~ 母親是我這輩子最親最好最愛的人,而在她人生中的最後四年我竟花了其中兩年在小麥公司賣命汲汲於那所謂的"光彩亮麗的未來人生",陪伴母親的時間少得可憐;另兩年在國外MBA學院裡隨波逐流,最後的歲月就這樣...過了...沒了...走了...再也回不來了。人生中孰輕孰重? 我想這血的烙印點醒了一切~
==============================================
以下文章為轉貼~
自己身為某間美國MBA學校的校友,這幾年來也常常參加學校的招生說明會、校友聚會、甚至負責面試申請者等等的工作。在扮演這些角色上,我也會說很多「正面的話」,但我自認不會誇張、不會說謊,最多是少講點「負面的話」。
但私底下,我很喜歡做MBA的「平衡報導」。因為多數MBA,相較於一般非MBA的族類,其中最明顯的特長之一就是「溝通」,深諳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藝術,所以在那些五星級飯店裡舉辦的招生說明會,總是會出現許多「所謂的傑出校友」以及現任學生(current students)來說明這MBA是如何地讓自己脫胎換骨、眼界大開,果真也吸引了許多人前仆後繼地砸下數百萬台幣,追求自己MBA的夢想。其實,這些MBA在那些場合說的話,幾乎都是真的。只不過,還有很多其他MBA真相很少被提及。
有什麼真相沒有說的呢?例如,那些重視家庭甚於工作的MBA(例如有MBA學位的媽媽),可能就未必出現在那個場合,他們對於MBA的詮釋以及他們所塑造的MBA形象,也許會截然不同。此外,我明明就知道MBA造成了很多破碎的戀情(雖然破碎的戀情之後也許是一段天賜良緣),但我就從沒有聽到有人公開提過那些傷心故事,多數人只知道酪梨壽司跟她的MBA同學結婚嫁到日本去了。還有,有些MBA是自得其樂、孤芳自賞的一群,但我們有聽過多少非MBA的人對於MBA的評價與建議是如何?那難道不也是真相嗎?我也有認識一些知名學校的MBA,他們的MBA生活並不太快樂,但他們從不會像那些傑出校友一樣在公開場合口若懸河地談著自己的過往經驗。
而我之所以從唸MBA開始,就對揭發MBA的「黑暗面」不遺餘力,是因為我自己在選擇追求MBA之前,完全沒有發現自己的無知、以及疏於對自己與生命的認識。雖然不是所有MBA都和我一樣迷失與無知,但我也相信自己不會是唯一的一個。
我的無知,讓我沒有在追求MBA之前,真正去了解MBA對我的意義與目的,只是應付著學校問我的申請題目,例如why MBA?所以我在僥倖進入MBA商學院之後,才發現原來自己還有好多功課沒有做,而這些沒做的功課很少是在事業方面,大都是在「認識自己」、以及「定義人生」方面。
追求一個知名海外MBA需要提防的地方在於,「MBA魔咒」可能在妳人生最精華的時間裡(25-35歲),從唸MBA前的一年到兩年(準備申請),到唸MBA學位的一年或兩年,以及畢業後的一年到兩年,總共三到六年甚至更久的時間裡,影響妳的人生。
而MBA又是一個極度專注在「事業」(career)的一種概念,它極少提及家庭、愛情、人生、甚至幸福等概念。所以當妳決定追求MBA的時候,「事業」在妳「人生」的比重,如果沒有適度的認知與控制,就可能不知不覺地擴張到妳無法收拾的程度。MBA可能潛移默化地讓妳人生的「資源配置」都往「事業」的領域過度集中。
每年都有這麼多人,花這麼多金錢與寶貴的青春歲月,貢獻給這MBA的頭銜,也就是貢獻給他們的「事業」。但是這些人當中,又有多少人願意、或曾經花同等的代價給予他們事業以外的「人生」,或用來釐清他們的人生方向?這或許因為,MBA的投資回報不但快、而且外顯,但「人生」的投資回報非常慢、而且難以從外部察覺與衡量。
到目前為止,從我自己唸完MBA後的「事業」來看,我的MBA也許是成功了(至少我在畢業那年做了一份還算像樣的工作)。但就我唸完MBA後的「人生」來看,除了事業部分的加分,整個「人生的總分」我都還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及格。
我的MBA某種程度是替自己開了許多道門,但我的困惑卻隨著我MBA後的管理顧問經驗(我認為管理顧問像是更進階的MBA,但是有人付妳錢),沒有更少、只有更多。我自己還是認識很多「MBA界裡的智者」,清楚自己事業與人生的方向,但像我這樣曾經迷失的MBA其實也不罕見。我有一個朋友,有多年指導頂尖MBA申請的經驗,他在出席一個號稱全台灣最大的MBA大拜拜盛會之後,所下的結論是:”I want an MBA” is a nicer way of saying “I’m lost in life”。
我推薦這些”lost in life”的人,決定去念MBA之前,可以讀讀這篇在HBR今年七月份的文章:精算人生三題 / 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
以下我節錄一些我有共鳴、也是呼應我個人看法的段落。
“如今愈來愈多MBA的學生,以為商場上的工作就只是買、賣,以及投資公司。這種想法真是糟糕。其實,讓人們充實成長,可以帶來最深刻的回報,只做買賣是無法得到這樣的回報的。”
“這麼多年來,我觀察1979年以來,我那班哈佛商學院同學的人生際遇,我參加同學會時,看到愈來愈多人發生種種不快樂的事,不是離了婚,就是與孩子的關係很疏離。我可以向你保證,他們之中沒有一個人,在畢業時故意計畫將來要離婚,或是讓子女變得跟他們很疏遠;但其中有很多人,正在進行這種人生策略。”
“…哈佛商學院每年從全世界挑出最優秀的九百名學生,其中極多數的人從未仔細思考人生目標,這真是令人訝異。我告訴學生,哈佛商學院很可能是他們最後一個深思這個問題的地方。”
“…如果把時間和精力花在夫妻和小孩的關係上,通常無法像工作那樣,立即產生成就感…”
“企業失敗就是因為它們往往傾向追求立即的滿足。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個人的人生,妳也會同樣發現令人震驚和警惕的模式:這些人對自己曾經聲稱最在意的事,投注的精神卻越來越少。
有什麼真相沒有說的呢?例如,那些重視家庭甚於工作的MBA(例如有MBA學位的媽媽),可能就未必出現在那個場合,他們對於MBA的詮釋以及他們所塑造的MBA形象,也許會截然不同。此外,我明明就知道MBA造成了很多破碎的戀情(雖然破碎的戀情之後也許是一段天賜良緣),但我就從沒有聽到有人公開提過那些傷心故事,多數人只知道酪梨壽司跟她的MBA同學結婚嫁到日本去了。還有,有些MBA是自得其樂、孤芳自賞的一群,但我們有聽過多少非MBA的人對於MBA的評價與建議是如何?那難道不也是真相嗎?我也有認識一些知名學校的MBA,他們的MBA生活並不太快樂,但他們從不會像那些傑出校友一樣在公開場合口若懸河地談著自己的過往經驗。
而我之所以從唸MBA開始,就對揭發MBA的「黑暗面」不遺餘力,是因為我自己在選擇追求MBA之前,完全沒有發現自己的無知、以及疏於對自己與生命的認識。雖然不是所有MBA都和我一樣迷失與無知,但我也相信自己不會是唯一的一個。
我的無知,讓我沒有在追求MBA之前,真正去了解MBA對我的意義與目的,只是應付著學校問我的申請題目,例如why MBA?所以我在僥倖進入MBA商學院之後,才發現原來自己還有好多功課沒有做,而這些沒做的功課很少是在事業方面,大都是在「認識自己」、以及「定義人生」方面。
追求一個知名海外MBA需要提防的地方在於,「MBA魔咒」可能在妳人生最精華的時間裡(25-35歲),從唸MBA前的一年到兩年(準備申請),到唸MBA學位的一年或兩年,以及畢業後的一年到兩年,總共三到六年甚至更久的時間裡,影響妳的人生。
而MBA又是一個極度專注在「事業」(career)的一種概念,它極少提及家庭、愛情、人生、甚至幸福等概念。所以當妳決定追求MBA的時候,「事業」在妳「人生」的比重,如果沒有適度的認知與控制,就可能不知不覺地擴張到妳無法收拾的程度。MBA可能潛移默化地讓妳人生的「資源配置」都往「事業」的領域過度集中。
每年都有這麼多人,花這麼多金錢與寶貴的青春歲月,貢獻給這MBA的頭銜,也就是貢獻給他們的「事業」。但是這些人當中,又有多少人願意、或曾經花同等的代價給予他們事業以外的「人生」,或用來釐清他們的人生方向?這或許因為,MBA的投資回報不但快、而且外顯,但「人生」的投資回報非常慢、而且難以從外部察覺與衡量。
到目前為止,從我自己唸完MBA後的「事業」來看,我的MBA也許是成功了(至少我在畢業那年做了一份還算像樣的工作)。但就我唸完MBA後的「人生」來看,除了事業部分的加分,整個「人生的總分」我都還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及格。
我的MBA某種程度是替自己開了許多道門,但我的困惑卻隨著我MBA後的管理顧問經驗(我認為管理顧問像是更進階的MBA,但是有人付妳錢),沒有更少、只有更多。我自己還是認識很多「MBA界裡的智者」,清楚自己事業與人生的方向,但像我這樣曾經迷失的MBA其實也不罕見。我有一個朋友,有多年指導頂尖MBA申請的經驗,他在出席一個號稱全台灣最大的MBA大拜拜盛會之後,所下的結論是:”I want an MBA” is a nicer way of saying “I’m lost in life”。
我推薦這些”lost in life”的人,決定去念MBA之前,可以讀讀這篇在HBR今年七月份的文章:精算人生三題 / 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
以下我節錄一些我有共鳴、也是呼應我個人看法的段落。
“如今愈來愈多MBA的學生,以為商場上的工作就只是買、賣,以及投資公司。這種想法真是糟糕。其實,讓人們充實成長,可以帶來最深刻的回報,只做買賣是無法得到這樣的回報的。”
“這麼多年來,我觀察1979年以來,我那班哈佛商學院同學的人生際遇,我參加同學會時,看到愈來愈多人發生種種不快樂的事,不是離了婚,就是與孩子的關係很疏離。我可以向你保證,他們之中沒有一個人,在畢業時故意計畫將來要離婚,或是讓子女變得跟他們很疏遠;但其中有很多人,正在進行這種人生策略。”
“…哈佛商學院每年從全世界挑出最優秀的九百名學生,其中極多數的人從未仔細思考人生目標,這真是令人訝異。我告訴學生,哈佛商學院很可能是他們最後一個深思這個問題的地方。”
“…如果把時間和精力花在夫妻和小孩的關係上,通常無法像工作那樣,立即產生成就感…”
“企業失敗就是因為它們往往傾向追求立即的滿足。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個人的人生,妳也會同樣發現令人震驚和警惕的模式:這些人對自己曾經聲稱最在意的事,投注的精神卻越來越少。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