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紀元2011年02月21日訊】在美國引起軒然大波的嚴母育兒書《虎媽戰歌》很快就從美國唱到了中國,不過中文版的名字改成了《我在美國做媽媽》。這就是吸引中國讀者的方法:突出「在美國」。不奇怪,中國很多父母早就開始從傳統的填鴨式嚴格教育轉向崇尚個性自由發展的國際教育接軌了,如果可能的話,更願意讓自己的孩子早早地去國外接受教育。

時下充斥中國大大小小書店的育兒書,包括那些美國媽媽們用親身體驗寫下的書裡,大多強調的是輕鬆快樂的教育模式、培養獨立自主能力和社交能力、給孩子完整的童年和個性自由發展的空間等等。越來越多的父母用和自己父輩不一樣的教育方法對待他們的下一代,「綜合素質」、「全面發展」、「因材施教」成為越來越多的家長的口頭禪,而非僅僅專注於優秀的學習成績和才藝發展。

但是這位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虎媽」蔡美兒的書和上面提到的書大不一樣。這次,大洋彼岸擂得山響的戰鼓對準的是「過於寬容和放任」的美國父母。

蔡美兒是華裔第二代美國移民,她自認為用「中國媽媽」的嚴苛教育方式,教育出兩個相當成功的女兒。蔡美兒在書中秀出十大「不准」家規:不准自己選擇課外活動;不准看電視或玩電腦遊戲;不准參加校園演出;不准有科目低於A;除了體育和話劇外,其他科目不准拿不到第一……當女兒們沒有做到時,她會直接罵孩子「垃圾」,甚至不准吃飯、上廁所,威脅要把玩具一個個扔掉,取消聖誕節禮物……而兩個女兒也確實門門功課拿A拿到手軟,都被譽為「音樂神童」。

蔡美兒認為,中國父母「成功」的秘訣就在於三個「法寶」:不理會孩子的自尊心;認定孩子必須孝順父母;堅信小孩子不懂事,需要父母指引。

別無選擇的中國媽媽

蔡美兒認準的康莊大道,卻讓中國媽媽們內心很糾結。在中國的教育制度、就業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之下,成為「虎媽」已經是大部份中國媽媽們不得已的選擇。

和蔡美兒的自願做「虎媽」不同,中國的「虎媽」們大多是因為孩子上學級級考試的政策、擇校競爭特別激烈等等不得已而為之。時下的中國,「打造優生」、「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等等時髦詞彙如雷貫耳,「全腦開發」「對幼兒的思維訓練」等口號振聾發聵。但是看著深夜裡累得眼睛都睜不開,卻還得強撐著寫作業的孩子,身不由己跟著這個潮流教育孩子的父母大都心存歉疚,如果大環境不如此,他們中的大部份人一定不會這樣做。

其實中國孩子的壓力比虎媽的兩個女兒更大。在美國,虎媽的兩個孩子在家接受嚴苛教育,但是去了學校,還是有人鼓勵她們獨立思考,還是有很多培養學生能力的課程,還是有不少能夠和同學交往的空間。美國的教育體系以及整個美國社會都更加鼓勵個體的表達和創新意識。所以小女兒露露十幾歲出頭就敢和媽媽「叫板」,而且竟然也取得了勝利,興高采烈地辭去了樂隊小提琴首席的職位而去打她心儀已久的網球。她只要戰勝了一個虎媽就可以了,而中國的孩子面對的不是「虎媽」,而是「虎媽」身後的一整套制度。

華裔孩子優異的分數和日後的發展

虎媽兩個「天才」女兒並不讓人吃驚,中國學生的「天才」早就已震驚過外國人很多次了,很久以來,中國學生就穩坐國際數學奧賽金牌霸主之位。兩個月前,在經合組織(OECD)三年一次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項目」(簡稱PISA)上,上海約5100名中學生首次代表中國大陸參與,在65個國家的15歲中學生中一鳴驚人地拿下了冠軍。而美國的中學生測試成績卻僅名列17,數學成績更是只排第31名。

在美國,高中生申請大學都要參加一個名叫SAT的考試,成績直接影響錄取與否及獎學金多少。官方統計顯示,亞裔學生在各族裔學生中成績是最好的,其中華裔學生比更亞裔學生平均水平更高。令白人學生感到意外的是,亞裔學生不僅在數學成績上遙遙領先,而且英文寫作也已超過了本地白人。亞裔學生成績實在是太優秀了,以至於一些大學為了平衡族裔比例不得不對亞裔學生人數做出限制。比起其他族裔學生,亞裔學生必須考更高的分數才能被錄取,這還在美國教育界引發了一場關於「歧視」的爭議。

但令人深思的是,過去100年中,華裔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人數屈指可數,來自中國本土的科學家更是一個沒有,而美國卻獲得了約300項諾貝爾科學獎,其中不乏美國本土的科學家。諾貝爾獎裡面沒有設立數學獎,學術界和諾貝爾獎齊名的數學獎叫菲爾茨獎,美國土生土長的數學家中有11個人獲得過這項榮譽,而中國本土同樣是沒有一個人獲得過這個獎項。

原因很簡單,美國人是真正憑藉自己的興趣進行學習研究,而嚴苛枯燥訓練只會把人的興趣和熱情打滅,即使是天才,失去了興趣也就失去了動力,當然也就無法和那些乘坐著「興趣」飛船迅速向前衝的人相比了。

兩個改變世界的哈佛肄業生


中國怎麼出不來這樣的人物呢?圖為臉書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1984年生。臉書目前擁有五億用戶。 (Elaine Chan and Priscilla Chan/維基百科)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美國頂尖學府哈佛大學有兩個學生對世界的影響力最大,一個是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另外一個是臉書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兩個人都是中斷了哈佛的學業之後去開創自己的事業的。如果他們有一位虎媽,那他們是肯定無法退學的,虎媽一定會發飆逼著他們哈佛畢業的。也許這個世界會多出一個蓋茨教授或者扎克伯格教授,但是我們今天的世界將完全是另外一個樣子。

在中國的教育體系和社會制度下,即使有比爾•蓋茨這樣資質的孩子出現,也不可能成長為比爾•蓋茨這樣的人物,因為相當一部份孩子的創新能力已經被扼殺掉了。嚴苛教育可能可以讓孩子今後有一個中產階級以上的收入(當然現在很多中國大學生一畢業就失業,大學生頭銜不再是就業的保障),比如成為醫生,律師,會計師,工程師等等。可是這種方法讓社會失去了多少擁有創新和創業精神的人才?

有網民稱虎媽的兩個女兒「充其量就是個教授」。當然成為教授也已經是很不錯了,但條件是,本人有這個資質,否則在這種嚴酷教育下,非得得抑鬱症不可。

「虎媽其實外強中乾」

虎媽批評美國懦弱、溺愛式的家庭教育,儼然以嚴苛家長代表的姿態向美國「放任的父母」唱起了「戰歌」。但是《紐約時報》專欄作者大衛•布魯克斯(David Brooks)卻與其大唱反調,說這個強悍的虎媽雖然表面上是讓其女兒接受各種嚴厲的教育,但是實際上,「她在溺愛孩子。她不讓孩子參與對智力要求更苛刻的活動,因為她不懂甚麼是和甚麼不是(智力上的)認知困難。」

布魯克斯認為:「處理孩子間攀比、不斷搞好關係、認識社會規範、游刃自我與群體之間的區別——所有這些以及其他社會實踐,對認知方面的要求遠遠超過了任何一節緊張的耶魯(音樂)輔導課。」

中國有一句話:眾人拾柴火焰高,布魯克斯也提到,一起工作比分開單干更能有效地解決問題,而且群體的表現與該群體的平均智商沒有聯繫,甚至與群體內最聰明的成員的智商也無關。但是和別人合作的能力,卻不是從一動不動地坐在鋼琴旁彈奏幾個小時中學來的。

在文章中布魯克斯還引述了麻省理工學院和卡耐基梅隆大學的研究發現,稱和別人合作最好的人善於閱讀別人的情緒,表現在給別人發言的機會、流暢地處理每個人的意見、善於發覺彼此的意向和長處,還得能夠信任你的親屬圈子以外的人、會閱讀人的語調和情緒、瞭解各人帶進同一個房間的心理因素是否合拍。

鋼琴是死的,敲下一個鍵,就一定會出一個聲音,多練習,就一定會彈得更好,但是上面提到的技能卻是無形的,是學校不教的,只能從艱苦的經歷中獲取。而蔡只知道趕緊讓孩子們回家做作業、練琴、爭第一,而不讓她們參與艱苦實踐來培養這些和別人愉快相處的能力。

布魯克斯在文中問到:「她的女兒們從哪兒學習如何處世?她們從哪兒學習使用和應對隱喻?她們從哪兒學習像一個獵人觀察地形一樣地察言觀色?她們從哪兒學習如何檢測自己的缺點?她們從哪兒學習如何理解別人的心靈並預測別人的反應?」

很明顯,虎媽自己在這方面就「先天缺失」,因為她是同樣嚴苛的「虎外公外婆」教育出來的。很早以前她就發現,每次她在宴會上提起她教育孩子的方法時,馬上就會有人疏遠她。一次一位名叫馬西的客人聽了她的介紹後,感到非常痛苦不安,流下了眼淚,早早地離開了飯桌。晚宴的主辦者,蔡美兒的朋友蘇珊不得不努力恢復蔡美兒和其他客人的關係。

然而蔡美兒並沒有意識到她的言行有甚麼不妥,依然在別人面前提起她的教育方法,並不理會是否會給別人帶來痛苦。與其說她的作法強硬,不如說,她在和人愉快交往的技巧上太過無能。

出口轉內銷 中國本土找虎媽粉絲不易

《虎媽戰歌》中文版《我在美國做媽媽》已經在中國上市,一些業內人士對這本書是否能夠取得在美國市場上的成功表示懷疑。

在中國各大書店流連的父母,大多數比較青睞西方較自由的教育模式,他們希望瞭解如何為孩子創造自由、輕鬆的成長環境,如何和孩子成為朋友,在良好溝通的基礎上全方位培養孩子。在面對一位大陸記者的詢問時,大多數家長表示對《虎媽戰歌》中文版沒太大興趣,因為「『虎媽』的教育方式太專制,太嚴苛了,容易讓孩子和家長處在對立的位置上。現在都在提倡素質教育,逼得太緊對孩子成長沒好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i@Chica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