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7239.jpg   

一直覺得"異國通婚"其實還是挺不錯的。而這通婚通到海外的華僑,無論是東北亞還是東南亞的,就更加完美啦!

為甚麼呢?

因為亞洲華僑生長的環境,常常比我們台灣人或是大陸人對於中國文化的保留還要深刻!

(拿我老公舉例,他會背的唐詩比我多,懂得的中國典故也比我多,金庸小說更是倒背如流! 跟他一起看金庸小說改編的連續劇,他竟然可以一字不差的講出男主角下一句的台詞! 第一次聽到時,可真把我給嚇了一跳!真是記憶過人呀!)

總之,長此以往,在婚姻生活中,會因為這相同的文化背景與家庭觀念,而減少一些不必要的衝擊與磨合。

雙方的家族長輩們,說的又都是共同的語言,耳濡目染的是相同的儒道思想。相處起來,又更多了份親和與熟悉感。

對於生活中天天都會接觸的"吃",夫妻倆彼此又都偏好亞洲口味,沒有"必須去適應對方飲食習慣"或是"改變自己飲食習慣"的問題,就算天天吃亞洲料裡也不會心生內疚!

而嫁給個愛好美食的馬來華僑就更棒啦! 因為馬來西亞的"食"是相當與眾不同的。受到東南亞各國的影響,特色料裡的選擇相當廣泛。對美食頗有研究的老公,這回更是難掩興奮之情,帶著老婆孩子到處嘗試各式南洋料理!

還有,最讚的是:

因為兩家人分居於不同國度,回婆家,老婆覺得是在觀光;而回娘家,則換作老公覺得是在觀光。彼此都多了份期待!

 

這回聖誕夜與定居新加坡的婆家親友們一塊圍爐,

望著一桌子的地道"馬來料理",我這份對於與"東南亞華僑聯姻真好"的感觸就更為深切啦!

對於愛好旅行,喜歡深入各地不同文化,與品嘗各國特色小吃的Kai,旅行時,最嚮往的就是能夠與在地人同桌在家裡吃頓地道家常菜啦!

 

來看看我們的年菜都吃了些甚麼吧!

豐盛的菜餚: 裡面包含了中國菜(薄餅)、馬來菜(椰漿飯"Nasi Lemak")、馬來菜(咖喱叻沙麵"curry Laksa")、客家菜(算盤子?)~

IMG_9495.jpg IMG_9503.jpg

望著一整桌菜餚,小虎的口水都流下來啦!

P1210049.jpg  

下面這道馬來華僑稱做"薄餅"Poh Piah的小食,其實應該算是中國菜吧? 很像台灣的潤餅捲,但包的餡料有點不一樣。

IMG_6044-2.jpg

小虎奶奶忙著包餅,小虎爹爹在旁一副饞嘴的模樣!  看到小虎爹這模樣,大家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小虎這麼貪吃了!

IMG_9486.jpg

包料:

IMG_9490.jpg IMG_9492.jpg

老公也來自己包包看!

IMG_9505.jpg  

下面這道是馬來菜(椰漿飯"Nasi Lemak"):

我第一次聽到椰漿飯這個詞,顧名思義,還以為就只是一碗淋上了椰漿的白米飯。

心想: 這有啥好吃? 也能算做一道菜餚?

沒想到原來"椰漿飯"其實是有點像綜合了好幾種小菜的便當! 而且這是道馬來西亞非正式的"國餚"呢!

下面是維基百科上查到的:

椰漿飯Nasi Lemak)是在汶萊,馬來西亞與新加坡很常見到的一道美食。事實上,它是馬來西亞的非正式國餚。

在馬來文化根基裡,椰漿飯的馬來文拼音是Nasi Lemak,Nasi 是飯,Lemak 是脂肪,指的是椰漿。這個飯的名稱來自它的烹飪過程,那就是把飯浸泡在濃椰漿裡後再把飯與椰漿的混合物拿去蒸。有時候,會在蒸煮過程中把打了個結的班蘭葉放入飯裡,以增加它的香味。必要時,也可加入其他的香料如黃薑與香茅,以給於附加香味。

傳統上,一盤椰漿飯裡有黃瓜切片、小鳳尾魚、已烤了的花生、已攪炸過的蕹菜、全熟蛋、印度式腌菜與熱辣醬料(馬來話稱作Sambal,參峇醬)。椰漿飯也可以有別的佐料,如雞肉章魚或烏賊、鳥蚌、牛肉咖哩(把牛肉燜在椰漿與香料的混和物)或「巴魯」(牛肺)。傳統上,大多數的佐料是熱辣性質的。

椰漿飯傳統上被用來當早餐吃的,而它也在清晨開始就在馬來西亞的路邊檔口賣出。它通常是被報紙、麻漿紙或香蕉包住賣的。無論如何,也有些餐廳把它盛在盤上當午餐或晚餐吃,讓它有機會被論為一大佳肴。

下面就是各式佐醬與配料了!

IMG_9498.jpg  

IMG_9496.jpg IMG_9499.jpg IMG_9497.jpg 

全部加在一起應該長得有點像這樣 (因為忘了照相,所以上網偷了一張來)

800px-Nasilemak_mademkwan.JPG 

下面這道是著名的咖哩叻沙(Curry Laksa)

說到星馬美食,絕對少不了的就是咖哩叻沙(Curry Laksa)。

咖哩叻沙,是道地馬來、華人、娘惹的美食。不同族群的咖哩叻沙有些許的不同,但是基本的原料是相同的。
 
咖哩叻沙是放入椰奶的咖哩湯加入雞 肉、豆芽、油豆腐、蝦、麵(油麵、拉麵、烏龍麵、一般麵條均可)等的一道美食,味道香辣滑順、椰漿湯汁味甘,是一道令人回味再三的美食佳餚。(資料來源 馬來西亞觀光局)

這是叻沙湯汁

IMG_9504.jpg

下面這是麵跟配料
IMG_9487.jpg 

下面這是小虎奶奶炒的客家菜"算盤子"。好像是芋頭糕之類的口感,但做成一粒粒小圓子狀!
據說是南洋華人過年必備的一道年菜!

(下面資料來源:http://www.got1mag.com/blogs/kimcherng.php/2007/01/20/arcarpcr_c_cas)
“算盤子”是客家的傳統家鄉小吃,準備工序繁多,非一般客家食肆願意製作應市。

好吃的算盤子,先決條件在於口感夠Q,芋香夠濃。傳統作法是以兩份蒸熟的芋頭配搭一份木薯粉,和水摻合後搓成條狀,切段,分別揉成小球形,再以掌心 稍微壓扁,並用姆指和食指往中心按陷成算盤上的珠子形狀,丟進沸水,煮熟後瀝乾即成;至於配料炒作則各施其法,木耳、冬菇、肉碎、豆乾、蝦米、魷魚絲,組 合起來是否真的對味,就得看調味功夫與火候控制了。

如果“釀豆腐”的象徵意義,是客家人南遷後思念遙遠北方,以替代餃子的權宜方式來提醒子孫們切勿忘本,那“算盤子”這道更為具象的大埔小吃,又蘊含多少離鄉心酸呢?是寄情共勉為客的自己和族人要精於珠算,在他鄉貧瘠土地上勤儉刻苦,開創未來嗎?

當然,演變至今,算盤子已從本來的“異鄉”南渡到更遠的南方,早已落地生根成為南洋一道華族佳餚;在農曆新年的團圓飯桌上,能討個象徵“吃後變得精打細算”、“年年有餘有錢算”的好意頭,已不負祖先寄望。

這就是小虎奶奶炒的算盤子啦!


IMG_9502.jpg

最後,這象徵團圓的"湯圓"當然是所有華人年菜裡不可少的一道甜點啦!
IMG_6059-2.jpg

大夥兒吃飽喝足,當然要來張大合照!!!
 
IMG_6121-2.jpg

合照完了,就到了吃蛋糕的時間啦!
這個蛋糕很別致,很有聖誕節的FU!

IMG_6102-2.jpg

吃完蛋糕,聖誕樹下領禮物!!!
小虎得到了好多聖誕禮物! 看小虎媽拎著滿手聖誕禮物,笑得多開心呀?

P1200994.jpg

迫不及待地領著兒子,找了塊淨地,檢視起禮物來了!
旁邊那隻小老虎玩偶可愛吧? 是小表弟的爺爺送的唷!
這位媽媽也太不沒氣質了吧? 兩腿開成這樣? 還好我媽沒看到,要不然鐵定被唸: 女孩子家怎麼可以這樣沒氣質XXXX~

IMG_6152-2.jpg

看看聖誕夜裡新加坡城市裡的煙火歡慶吧!
下面這張照片其實是我走在地鐵站裡,從牆上廣告偷翻拍的啦!
很美吧? (老公又要罵我"文抄妹"啦!)

IMG_9484.jpg

晚上的即興活動: ~歡唱聖誕歌~
由婆家的大才子(我小叔= 老公弟弟) 領軍,暢彈鋼琴伴奏,我小姑=老公妹妹主唱,小朋友們配樂!

IMG_6091-2.jpg

奇怪了,這老公的弟弟妹妹兩,能歌、能舞又能彈琴的,怎地我老公一樣也不會???

這兩周我迷上了彈鋼琴! 完全沒有鋼琴底子的Kai,竟然能在短短幾天內把貝多芬的"Für Elise"耳熟能詳的前半段給練起來,而且還是左右手一起唷! 超開心滴! (這首歌目通常是學鋼琴三年以上的人,才會開始練的呢!) 我的小老師對這首曲目的解釋:It's believed that Beethoven wrote this song for someone called "Elise" (who rejected him when he proposed). Sometimes people also refer to this song as "for elise"!

當然,Kai能在短短時間內有這樣的成績,這老師絕對是功不可沒啦!

我這小叔可是考過了新加坡最高段(第八級-最高級)的鋼琴考試,還兼職過鋼琴老師呢! 在美國還得過國際標準舞業餘選手比賽全國第二名! 超厲害滴啦! 黃金單身漢唷! 比我小一歲。名校PhD畢,工作穩定,品學兼優,又多才多藝。目前定居波士頓,有興趣的歡迎來電洽詢! 小虎媽會量情酌收介紹費滴! 哈哈!

IMG_6085-2.jpg

會彈鋼琴真的好令人羨慕唷! 拿起樂譜就能如詩如畫般在黑白琴鍵上敲出動人的樂章!
好希望小虎未來也會喜歡上彈鋼琴!

PC223379.jpg IMG_9237.jpg

練完鋼琴,開始練打鼓!  

IMG_6176-2.jpg   

小朋友有玩伴真好!
好羨慕小虎的表姐表弟能在熱鬧的大家庭裡成長! 每天都有好多人陪他玩!
P1210339.jpg

小虎很愛玩冰箱上的磁鐵! 可惜我家的冰箱吸不了磁鐵~ :(
胖嘟嘟的大腿真可愛!
IMG_6163-2.jpg

再來看看我們這兩周還吃了些甚麼家常菜?

新加坡另一道著名的特色菜: "咖哩魚頭"!

IMG_9318.jpg
IMG_9319.jpg
IMG_9320.jpg

菜頭粿! (好像是把蘿蔔糕切丁拿來加甜醬油翻炒!) 也是新加坡特色小食! (但我不是很愛~ 大概是因為不夠Q。如果把台灣的芋頭粿拿來這樣翻炒,應該會更讚吧!)

IMG_9321.jpg IMG_9322.jpg

也是地道小食: "炒粿條"

IMG_9323.jpg

原本很怕榴槤那股臭味的Kai,竟然也吃了好幾塊! 十二月是榴槤盛產的季節唷!
這次才知道原來榴槤有很多品種,還有分"苦榴槤"跟"甜榴槤"。其實兩者都是甜的啦! 只是苦榴槤略帶淡淡的苦味,讓那股榴槤的甜膩更加勝出!

IMG_9324.jpg IMG_9325.jpg

下面這是我們這幾天早餐桌上常出現的"油飯"! 好好吃唷!

IMG_9563.jpg

早餐桌上另一道我的最愛: 素炒米粉,旁邊的炸豆皮超超超級酥脆的!!! 好懷念唷!

IMG_9564.jpg

早餐也常吃"粿",裡面有的包綠豆沙,有的包蘿蔔絲!
IMG_9640.jpg

下面這是晚餐的菜色之一: 冰糖醋酸燉豬腳! 好吃!

IMG_9641.jpg

新加坡的另一道特色小吃: 肉骨茶

肉骨茶的閩南語叫做bah-kut-tê,翻成新加坡式的英文(Singlish)就是BAK KUT TEH

肉骨茶Bak-Kut-Teh (福建语) 是马来西亚的美食之一,是一道以猪肉和猪骨配合中药煲成的汤底,其独特的风味享誉全马,甚至扬名海外,深受各地游客喜爱。其中,就以巴生肉骨茶最为闻名。肉骨茶分为新加坡的海南派及马来西亚的福建派,海南肉骨茶有较重胡椒味,而福建肉骨茶有较重药材味。

在新馬一帶,很多人早餐就開始吃肉骨茶啦!

IMG_9644.jpg IMG_9645.jpg

小虎爺爺說這叫做:"水糕"! 上網查了一下,又名作"碗糕"! 應該是來自於桂林的美食! 吃起來有點像台灣的碗粿!

IMG_9693.jpg

鹹餅

IMG_9695.jpg

炸香蕉與炸地瓜

IMG_9696.jpg
IMG_9751.jpg

下面白色那粒是"娘惹綜"! 很好吃! 也是早餐的常客之一!

峇峇娘惹
(或稱土生華人/侨生)是指十五世纪初期定居在满剌伽(马六甲)、满者伯夷国和室利佛逝国(印尼)和淡马锡(新加坡)一带的中國明朝移民后裔。峇峇娘惹也包括少数在宋时期定居此地的唐人,但目前没有来源证明唐宋已有唐人定居此地,所以一般上峇峇娘惹都是指明朝移民后裔。這些唐宋明后裔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馬來人或其他非華人族群的影響。男性称为峇峇,女性称为娘惹。六十年代以前峇峇娘惹在馬來西亞是土著身份(Bumiputra),但由于某些政党政治因素而被馬來西亞政府归类为華人(也就是馬來西亞華人),从此失去了土著身份。峇峇娘惹今天在馬來西亞宪法上的身份和十九世纪后期来的“新客”无分别。 (來源: 維基百科)

IMG_9752.jpg 

新馬南洋一代的居民似乎很習慣一大早就吃重口味的鹹辣食物! 挺妙的!
這兩周來,我似乎也沾染上了這個習性,一大早就會很饞這些個炒米粉啦、鹹粽、油飯等等的食物!
謝謝小虎爺爺這兩周來,天天趕早,走大老遠路去早市裡,為全家人買熱騰騰的各式特色早餐!!!     

IMG_7224.jpg   

 

 

 

 

 

 

 

 

 
arrow
arrow

    Kai@Chica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